犀牛国际教育旗下指定官方网站~

课程咨询热线 400-656-1680

AMC10数学竞赛考试内容:1-25题分别考什么?适合几年级学生呢?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10:11:13 编辑:犀牛牛来源:犀牛国际教育

“老师,我们家孩子是港籍,现在想转学到香港,到底选 DSE 还是 A Level,才能更稳进港八大啊?”

最近这段时间,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类似的咨询。

大家带孩子来香港读书,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:

既然花了这么多成本来港,就应该至少考进“港八大”,这是基本底线。

毕竟,谁也不想花了高昂的时间与金钱,只换来一张二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。

但很多家长盯着 “港八大” 这个目标时,却卡在了 “选赛道” 的第一步:

同样是港籍生,读 DSE 和读 A Level,升学概率到底差多少?课程难度哪个更适合自家孩子?

选对课程,是升学成功的一半;选错赛道,再努力也可能事倍功半。

最近我翻遍了香港考评局、联招办(jupas)及各重点大学的升学数据,并结合身边真实家庭的案例,帮大家把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。

一. 先搞懂 “身份门槛”

不是所有港籍生,都在同一个 “池子” 里竞争!

在对比 DSE 和 A Level 之前,有个关键前提必须先厘清:

港八大的名额,是按 “本地生” 和 “非本地生” 严格划分的。而 “合资格本地生” 的定义,直接决定了你家孩子能进哪个 “竞争池”。

就像赛跑前要先确认自己在哪个组别,搞错了 “赛道归属”,再快的速度也可能跑错方向。

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(UGC)公开数据,每年港八大约有15.000 个学额分配给合资格的本地生(港籍)。

另有约6.000个名额属于非本地生,且要与十几万内地高考生及海外申请者同场竞争,录取难度和学费差距都十分显著。

这意味着,“本地生” 和 “非本地生” 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线,竞争激烈程度天差地别。

01

谁才算“本地生”?

凡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或受养人/临时居民签证,都算是本地生。

但对于香港非永居受养人,必须满足已连续居港满两年的条件,才符合“本地生”资格,可享有港府资助的15000个资助学额。

若孩子虽持受养人签证,却未满足两年居港,则不计入这15.000 个资助名额池。

举个例子:

假设家长通过「高才通」计划来港,孩子以受养人身份在港就读,若在报考大学前已连续居港满两年,他便可被视为合资格本地生,可在港八大的 15.000 个资助学额中竞争,享有与本地学生相同的录取与学费政策。

相反,若孩子一直留在内地读书,即使后来报考 DSE成绩优异,只要未实际在港连续居住两年,则不会进入15.000 个资助学额池,而是会进入大学弹性招生的池子。

弹性招生的名额存在极大不确定性,且还可能要与全球考生竞争,录取门槛与学费都高出一大截。

这一点,如果家长没搞明白,等到申请大学时才发现 “身份不达标”,那就白白浪费了时间,耽误了孩子的前程。

此外,在 15000 个本地生名额里,又分成了两个 “小池子”:

● DSE 考生池:约占85%,即约12500 个名额,专门给用香港DSE成绩申请的本地生;

● 国际课程考生池:约占15%,即约2500 个名额,包含 A Level、IB、AP 等国际课程的本地生。

如果你孩子是港籍本地生,读A Level课程,就会在约2500个名额的池子里竞争。

每个池子细分名额又不同,升学概率也会有影响,后文具体讲。

二. 录取率差距到底有多大?

用数据说话:DSE 录取率 30%+,A Level 50%+,差距真的这么大?

有家长问:“既然 A Level 名额池更小,那实际录取率到底差多少?” 我们用数据说话。

根据香港考评局数据:2025 年,通过Jupas(联招)申请港八大的本地生约 43000 人(含国际生),港八大累计录取约15544人,本地生总录取率达35.92%

先说国际生,香港每年考大学的本地国际生大约为4000人(含私立、国际学校与直资学校考生),且有超过50%的国际生优先选择海外升学。

因此在申请联招的43.000考生当中,至少有40.000人来自DSE体系。

对于走DSE体系的考生而言,2025年共有16.717名考生成绩达到港八大最低录取要求,即四门核心科目+两门选修科目达「332A33」。

最后累计录取约12.500名考生,总体录取率约为:31.25%

所以在DSE考试体系中,成绩达港八大录取线的为16.717人,而录取名额仅约为12500个,相当于1.3人争夺一个港八大本科学位。

这意味着,即使成绩达标,也有约16717-12500=4217人会因为志愿填报、择校不当等原因 “滑档”,最终无缘港八大。

就像高考过了本科线,却因为志愿没填好,最终没被心仪院校录取一样,DSE 也存在 “达线不等于录取” 的风险。

再看 A Level:1500 人抢 1000 个名额,录取率直接翻倍?

和 DSE相比,香港本地生读 A Level 相对较少。

香港约有25所中学开设A-LEVEL课程,包括直资、私立和国际学校,每年考生不到1500人,且超过50%考生会申请海外的大学。

因此,港八大给约2500个学额,给到每年约4000本地国际生去竞争,基本上只要考生学术成绩和面试成绩达到院校要求,就能被录取。

这意味着,A Level 本地生的整体录取率超过 50%,比 DSE 高了约 20 个百分点。

每两个A Level 本地生里,就有1个能成功冲进港八大,这个概率足以让很多 DSE 考生羡慕。

对于偏科且在某几科有优势的学生来说,A Level 无疑给了考生更多 “扬长避短” 的机会。

一朋友家的孩子阿哲就是典型例子。他港籍身份,之前在官津类学校读书,理科成绩一直偏弱,但文科成绩较强,DSE的数学科一直达不到 “3 级”,一度对升读名校失去信心。

后来转去直资学校读 A Level,选了心理学和艺术设计类偏人文的学科,避开了理工科的短板,最后考了 “AAB”,顺利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。

A Level 课程的特点,就是可以让学生扬长避短,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,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,这也是它吸引越来越多内地家长来港读A-LEVEL 的重要原因。

三.课程难度和升学通道

别只看 “录取率”:课程难度和升学通道,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。

看到这里,可能很多家长会说:“那肯定选 A Level 啊,录取率高这么多!”

但别急,录取率只是 “结果”,过程中的 “课程难度” 和 “升学通道”,才是决定孩子能不能坚持下去、未来有没有更多选择的关键。

DSE与A-Level课程难度比较

01 学术难度的“形态”不同

○ A

同一学科知识链条长、推理层次高、题型强调建模与跨情境迁移(尤其是理科、经济、进阶数学)。对“概念-推导-证明-应用”的掌握要求高。

○ DSE:横向广度难。

要同时兼顾四核 + 2-3门选修课程,时间与精力分散。任何一个核心科目都有可能拉开差距,对英语与中文阅读、写作、听说全面要求。

02 时间与策略压力

○ A-Level 可围绕 3–4 科做“深耕 + 提分 + 复考”策略,可控感更强。

○ DSE 因科目多、校本评核类型多(包括语文、英语、物流、化学等科目均需校本评核),因此备考节奏持续时间长且复杂,要求孩子能长期稳定表现优秀。

因此在整体难度方面:对大多数学生而言,DSE比A-Level的综合压力更大(科目多、语言能力要求更高)。

相关标签:

犀牛竞赛资料库

国际竞赛类资料

最新资讯

TOP